BOB.com今天,距我入职房地产公司刚好一个月,在此之前,我曾在一家中字头央企施工单位工作五年,来到地产公司,我更加意识到我这次跳槽的深远意义,施工和开发,在工作模式、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虽然入职时间很短,还远远缺乏在地产行业的资深经验,但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资格和能力来勉强回答这个问题。
地产公司的部门设置有一般有报建、工程、研发、造采、客服、营销、财务、运营、物业前介等。不同的地产公司对于各职能部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轻重程度,还要看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地产工作并不轻松,我是工程岗位,如果所在的项目处在很紧迫的阶段,加班还是很普遍,但这种加班并不是强制性的,具体要看自己手头的工作,有些同事在当地成了家,自然下了班就会回家,即便有些工作没有完成,也可以在家进行工作,因为我们部门外地人和未婚者居多,因此平日里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
当然,工作强度还是有部门的区分,这一点上,据我了解,工程和行政是工作量相对而言比较大的,尤其是工程。
在地产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是从施工单位走出来的我最直观的一种感受,这种压力来自于对工作的一种不可预见性,公司以及集团对于每一个员工的考核都来自于业务成果,而有些部门的具体工作成果是需要下面的合作方配合来完成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业务层级和职位,而且不同的地产公司汇报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地产公司是单线职能汇报,就是只向一个人汇报,而有的地产公司采用的是矩阵式双线汇报,比如既要向运营方向的项目总级别汇报,也要向上级职能领导汇报,每一种汇报模式都有利有弊,但不变的是,在地产行业,需要不断的考核,也需要业绩来支撑自己的职业道路,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拉通也是很频繁,这需要职业技巧和业务能力来促使自己完成每一项工作。
在地产公司工作,业务水平要求很高,以前在施工方,部门设置很清晰,工程部的只管生产和协调,图纸和技术相关的问题会有技术部门来负责,但来到地产公司却不一样,工程的一定要懂技术,一定要熟悉图纸,如果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懂,自己的工作做起来就很难受。
此前在央企施工单位,即便自己犯了再大的错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也不会开除自己,但在地产公司却不一样,自己犯了错、或是工作上难以满足公司对于这个岗位的要求,是很难留下来的,一般来讲,在一家知名的地产公司坚持两年以上,就会有很多猎头主动来联系你,并能够找到一个更高的职位,但实际上能坚持两年以上真心不容易。
地产公司的职场性质更强,对PPT这样的基本办公技能要求很高,而且会议很多,但务虚性质的会议几乎没有,每一个会议都是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公司的制度是每一个员工的生存之本,尤其是针对具体工作的标准化管理,这是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的根本,想要在一家地产公司长期立足,掌握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在地产公司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是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在地产工作也是拥有更多机遇的良好平台,每一天的神经都会紧绷,专注于每一项具体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任何疏忽,但这样的工作在另一方面还是能够给予从业者很高的职业认可度,并不断积累经验和自信。
地产行业不同于很多传统行业,很多行业里面,一些人勤勤恳恳工作,但没有领导才能,也没有晋升的空间,不过他们可以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活到老干到老。但地产行业却不一样,一些知名的地产,招聘工程师的岗位基本不要35岁以上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土建工程师35岁还没能成为工程经理,那他这一生也许就就此定型,也很难在这个行业继续生存下去,优胜劣汰的性质更加突出,你在一个岗位上不停的磨练,等你磨练出来了,你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继续磨练,直到在一个层次上达到自己能力的上限,这辈子就彻底盖棺定论,但35岁之前就盖棺定论的人,往往都会逃离这个行业。
所以,每个人都很努力,也很拼,几乎公司每一个年轻的员工都有危机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身边所有人都懂,选择这个行业就不会安逸。
而且地产行业流动性很大,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在一家企业工作五年以上,一般来说,跳出去寻求更高的职位,是每个地产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也就是这样,地产行业的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会相对低一点,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对于个人而言最关键的。
不同的地产公司,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我所描述的这些体验也只是基于我这一个月来的工作得到的认知,真实但不具备十足的代表性。
有人说地产是夕阳产业,没错,但淘汰掉的也是那些末端的地产公司,很多大的地产公司都在开始考虑新的业务模块,如今的地产已经不是传统的住宅了,商业运营、长租公寓、物业服务,这些都是当今很多大型地产开始转型升级的方向。
至少,在我看来,地产行业只是开始走下坡,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一些小地产被淘汰、被取代,但如果说这个行业会彻底衰退,我觉得并不可能,因为服务行业的主体是人,只要有主体就会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因此,在地产公司工作,我还是觉得很不错,压力很大,但这也是职场的一部分,之前在施工单位,工作更随性,也更自由一点,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总体感觉有些“野路子”,谈不上哪个行业更高端,但在地产公司上班,还是觉得更正规,也更职业化。
现在的我走在路上,看着一辆辆匆匆忙忙的混凝土罐车,我心里舒坦很多,我终于不用再和这些打交道,这些东西也终于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释然。
既然是谈体验,那就单纯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楼主这里说的房地产公司我的理解是甲方地产,在甲方地产公司工作的最深刻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在地产公司,无论你从事的是投资、工程、营销、设计、成本、采购、财务等哪个岗位,你都会发现每天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协调上面:投资需要协调营销、设计等横向部门完成对项目价值的评估;营销需要协调各类乙方代理公司完成对营销方案的策划及包装,销售的推广;设计需要协调乙方设计院对设计方案的管控等等。在地产工作你可能会发现需要你自己做的专业工作并不多(有这么好的事?),但是你一定要协调人来做,而且还要做好,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哪怕不会做饭,但你起码要有一张会吃饭的嘴巴,知道谁做的饭好吃,做的什么饭好吃,好吃在哪里?拿投资岗来说吧,市场调研报告事营销同事做的、设计方案是设计部同事管控设计院完成的、成本测算是成本同事完成的,财务测算是财务完成的,刚入职那会会发现卧槽感觉自己都不用做什么专业口的事情,自己每天就x是一个传话筒,领导需要营销数据我就去找营销同事要数据然后转告给领导,需要设计方案数据我就去找设计同事要到数据转告给领导等等,后来慢慢发现我这样做投资是不行的,中间过程缺乏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没有任何提升而且也没办法把工作做好。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做投资虽然具体工作不是你做的,但是你要知道是怎么做的,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系统性的把各个部门的工作组织到一起等等,换言之我不写市场调研报告、不画方案图、不做投资测算并不代表我可以甩锅,只要是你需要的数据,你就得对它负责,无论是不是你做的,你是投资阶段整个项目的终极负责人,方案错了领导要骂的是你,绝不会是去骂设计同事。从那以后慢慢开始明白做投资要懂营销、设计、成本、采购、财务等各个专业板块的内容,慢慢的也就懂了。
另一方面,由于方案的调整,随时有可能会在大晚上或者周末或者节假日需要你去协调相关横向部门去做事,这才是真正考验着你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个时候你往往恨不得这个事情自己会做自己做了就行了,反倒去x让人去做让你相当为难。
因此对即将进入地产的小朋友们,强烈建议去努力提升自己沟通协调的能力,be open还是比较重要的。
102036关于地产 的高强度已经在这篇文章中做过一些解释。在这个行业所谓的分什么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z不重要的法则往往不适用,为什么呢?因为你往往会遇到很多事情是很紧急也很重要,往往让你当天晚上要出来什么什么报告之类。而且因为是多方协调,所以你很难在公司专注的做一件事,一会儿这个让你交个表格,一会儿那位领导让你传份文件,一会儿又y让你马上要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所以白天上班时间你就周旋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事情上分身乏术,白天没办法专注也没有大段的时间让你完成某项具备挑战的事情,那么紧急又重要的事情往往只有s晚上留下来加班趁安静的时候独自完成,这其中的酸爽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由于工作的繁忙,每天就很难在晚上空出一段时间来沉淀自己,因为你的精力和体力基本上已经被榨干,身体已经被掏空,回到家就是葛优躺,根本没有心思再去沉淀z去总结,这个时候往往就更需要从业人员要具备更高的自律能力。所以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吃苦能力,希望自己生活平衡的人我觉得可以绕路了。
零零散散是我目前在这个行业所能感受到的一丢丢,虽然很忙很累,但我还是h非常热爱这个行业,因为它确实能够带给自己高于行业的成长,年轻嘛稍微忙点没关系,重要的还是要学到该学想学的东西比较重要。
在从事设计管理的开始一段时间,心里头也在嘀咕:所有设计成果都有对应的乙方来帮我们完成,那要设计管理岗位干啥呢?会不会哪天就被设计院取代了呢?
设计管理工作,除了对接设计院外,还需要面对一堆其他乙方及把控对应设计成果:方案设计方、专业顾问团队、人防设计单位、景观、装饰、幕墙、面积测绘、BIM、、供水、供电、各种二次设计等;就拿结构设计为例,至少经常对接地勘单位、基坑设计单位、边坡设计单位、优化单位,对于复杂一点的项目,还有结构设计顾问、风洞、振动台、安评等等。
为了按要求完成以上设计成果,设计管理人还有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对内面对战略投资、营销策划、商业策划、商业运营、工程、成本、招采、外联、物业等部门的沟(si)通(bi);对外还要要消化规划、消防、各种行政及技术审查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地产设计人一天到晚有开不完的会议,设计条件经常是在改了N稿后飘逸的用回第一稿,在外面的人看来,简直是“瞎忙”。
设计管理人在项目主体设计这一块永远难以企及设计院在技术上的精专,但其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会更为广阔,所谓“什么好像懂一点,能说上那么几句,但好像又什么都懂得不深”。
设计院负责在给定的设计需求下和要求的时间内,以一定质量水准完成设计成果并对其安全合规性负责;
设计管理负责提供代表地产公司的设计需求,排布合理的设计周期,并全过程动态把控需求能每一笔落地到图纸成果上。
设计院所站角度,自然非常重视图纸成果的合规性,比如,结构安全,消防规划合规,各种强条,制图规范,和一定程度的成本节约;
设计管理的角度会认为,各种合规性及制图深度是打包给设计院兜底的基础要求,更多精力会关注图纸涉及的客户敏感点、施工图与方案吻合性(验收风险)、成本的进一步可控以及各种错漏碰缺排查。
举个例子,相比于一个空调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客户群诉事件,图纸犯了几个强条,或者制图不太规范,或者多配了几根钢筋,对地产根本都不叫事情。
设计管理工作是,以某定位的物业产品落地为目标,通过协同各专业、各部门、各设计参建方,全程把控设计成果进度、成本、质量的多线程组织管理活动。
在此之上衍生出两者在人际圈大小、压力形式、能力要求、收入分配、职业发展路径、乃至最重要的--日常每天的生活方式都极为不同。
说到底,这根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所以,从设计师到地产设计管理的转换跨度之大,是有点出乎意料的。
在未认识到这些不同时进入设计管理岗,往往容易纠结于设计技术细节,忽视了本职工作重点,找不到价值认同,甚至变得不能适应。
系统类:CRM系统、ERP系统、OA系统、客储系统、明源系统、货量系统、供销存系统、全景计划系统…
建筑类: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可售面积,商业配比,户型配比,容积率,绿地率,绿化率,密度,Art-Deco、英式、法式、中式、新中式、现代简约、现代典雅外立面风格,东南亚、地中海、西班牙、北欧、意大利、中式园林景观风格,法式、美式、北欧式、港式、新中式装修风格…
设计类:LOGO、VI、字体、色系、主色调、互补色、主形象画面、元旦除夕春节元宵情人节清明劳动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教师节国庆感恩节圣诞节的画面…
推广类:报刊夹报、灯箱广告、电梯广告、公交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植入式广告、异业合作…
文字类:想案名,写Slogan,写策略,写方案,写价格报告,拟合同,写软文,写新闻稿,写计划,写总结,写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写定位报告、卖场策划报告、营销策略报告、后评估报告…
研究类:踩新地块,踩同行,踩竞品,找竞品打滚求数据,找年度数据、季度数据、月度数据,找各项目到访量、认筹量、成交量、库存量数据…
制作类:区分铜版纸、双胶纸、牛皮纸、新闻纸,明白打样、烫金、烫银、覆膜、过胶、打孔等工艺,了解桁架、喷绘、绿植的价格行情…
媒体类:运营微信公众号,运营微博,设计小程序,制作H5,BOB.com雇水军发帖,关注网络排名,搜索引擎优化,做关键字营销…
沟通类:沟通投资、设计、报建、合约、财务、客服,沟通营销总监、地区总经理、区域对接人、总部对接人,沟通、、派出所、居委会、街道办、电力局、物业公司,应对房管局、建设局,diao广告公司,diao活动公司,安抚置业顾问,抓小蜜蜂偷懒,处理问题客户…
流程类:写标书,评审标书,招标,议标,定标,发月度费用申请、季度费用申请、年度费用申请,制作价单,发价格审批流程,发月度销售计划、季度销售计划、半年度销售计划、年度销售计划…
价格类:制作面价单,底价单,优惠单,制作价格表,计算均价、首开价、住宅价、车位价、商业1F2F3F价格、总货值、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
活动类:会拍照,会摄影,会主持,会选酒店,会选点心、糖果、酒水、花草,会选豪车、模特、礼仪…
挤着公交车,算着几亿、几十亿的账;市场的时候好,保安都能卖出去房子;市场不好,这些都是扯淡。
我是2010年进入房地产行业,当时行业增长速度很快,房企也都很健康,规模快速扩大,给员工的待遇和福利都相当不错。
那个时候,地产行业给人的印象,是工资高、福利好、晋升快、到处都是机会,身边也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造富神话。
虽然可能工作也比较忙,一些公司加班文化比较重,但是在企业快速发展和收入增长背景下,这些都不算什么。
在房住不炒、三道红线等政策背景下,地产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批企业开始暴雷违约,大量房企在裁员,很多人都面临失业、降薪等问题。
以前我们定义好公司,往往先关注工资高、晋升快、工作生活平衡等,而现在大家则更关注房企的基本面是否稳健,是否会暴雷?这是当今地产从业者心态最大的变化。
所以现在加入房企,建议优先选择大型国企央企,比如中海、保利、华润、招商蛇口等,这些房企薪资虽然低一点,但福利还是不错的,而且团队较稳定。
不过,大型国企央企的岗位毕竟有限,现在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因此也推荐大家关注一些发展稳健、财务状况良好的民企,比如北京的龙湖、金辉,上海的旭辉、大华,广东的合景泰富、美的等。
旭辉多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即使在2021年行业排名还进一步提升,还债能力也比较强,已经成为民企中的第一梯队;
合景泰富以前比较低调,住宅和商业做的都不错,今年1月其2.5美元债也提前兑付,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所以,相比恒大、蓝光、佳兆业、新力、花样年等暴雷房企,以及一些资金紧张出现大面积裁员的公司,这些比较稳定、甚至还能招人的企业,都算是行业里不错的了。
地产行业以前忙,是因为发展速度快,很多房企每年动辄增长30-50%,项目多节奏快,所以加班强度不小。
因此,2021年至今,即使国企都在做人员优化,提升组织效能,很多国企员工都觉得自己和民企一样忙,可见整个行业的忙碌程度都在加大。
要知道,地产行业经理级年收入30-40万,总监级60-80万,毕业几年就能拿到这个收入,其实相比全行业还是明显过快了,存在一定人才泡沫。
随着房企增速普遍放缓,在不少公司裁员降薪的大背景下,地产人才对于薪资和发展的预期也在回归理性。
这种时候,那些长期稳健的房企优势就更加明显,一方面平台稳适合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这类公司培训和发展体系也更好些。
像之前提到的,包括中海、保利、华润、招商等央企,以及龙湖、旭辉、合景泰富等民企,内部对人才都很重视。
龙湖的仕官生、中海的海之子、旭辉的旭日生这些,公司内部都会安排资深导师带教,并提供丰富的轮岗机会,加速他们的成长。
合景泰富内部打造了合鼎、合动力、合新力三大人才发展品牌,通过内部培养、选拔输出的中高层管理者占比达80%以上。
但事实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很多传统行业相比,房地产目前的收入还是有竞争力的,并且未来也会保持竞争力,毕竟这个是动辄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的大资金行业。
以2022届校招为例,在行业非常困难的背景下,很多国企央企反而加大了招聘力度,而以龙湖为代表的优质民企,还进一步提高了应届生的薪资。
据了解,今年龙湖仕官生起薪达到了1.6万/月,年薪超过25万;旭辉的旭日生年薪也超过20万;就连国企中海,工资+福利+住房补贴,总包也相当于20万以上。
合景泰富据说校招月薪开到1.5-1.8万,年薪18-24万,前两年他家还有开到30万的,薪酬也属于民企中相当有竞争力之一。
所以,从未来看,虽然地产人才收入的上涨可能要放缓,但其中的优秀企业依然提供不错的待遇,好的人才依然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随着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房企在变,对地产人的要求也在变。目前,我们看到多数公司正在朝着专业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专业化,是指地产行业各专业的要求在变高,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专业水准的要求在提升,因此房企招聘越来越倾向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而智能化是指在整个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技术改变管理流程的浪潮。从投资拿地、市场营销、到工程管理,都越来越多的在应用智能系统辅助管理和决策,因此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更被青睐。
多元化是未来主流房企发展的方向,像中海、招商、华润、龙湖、合景泰富等,都是除了住宅之外,在商业地产方面也做的很好。
比如龙湖目前已开业商场54座,商场年租金超过60亿元;中海全国在营写字楼达到51栋,被称为“写字楼之王”。
合景泰富旗下投资物业已开业项目41个,未来还有25个商场、11个写字楼要陆续开业。而其住宅及商业物业运营板块合景悠活,去年也成功上市。
总而言之,地产行业当前面临重大调整,短期的动荡不可避免,越是这种时候,越能看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今天我们介绍的一些国企和民企都算是目前情况还不错的。
最后总结一句话,放眼世界不管美国还是英国,地产都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还不错的行业,大家还是要保持信心,希望风雨之后尽快回归平稳发展吧。